新闻动态 /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于巴黎时间4月17日通过决议,核准世界记忆计划国际咨询委员会(IAC)决定的2024—2025年提名周期列入《世界记忆国际名录》的74项新文献遗产项目提名,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《随州曾侯乙编钟》《少林寺碑碣(566—1990)》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《布施锡兰山佛寺碑(1409年2月15日)》。
至此,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
档案,不一定是冰冷、枯燥或者乏味的。
正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(CCTV-9)播出的五集纪录片《世界记忆:中国回响》,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世界记忆名录》的五组中国档案为载体,运用多维度叙事策略,将尘封的历史档案,转化为生动的文明史诗。
图片
在15分钟一集的容量中,本片借助“媒介考古学”的思维方式,在有限叙述时间内,实现了密集的干货传递。
与使用年号、事件等传统线性方式阐述历史不同,本片重点挖掘了历史进程中一度失落或湮没无闻的“媒介物”,追溯其被遗忘、忽视和遮蔽的历史线索,并重估其在不同时间、空间中的影响价值。
图片
图片
清代科举大金榜,光绪二十年这一榜,表面上是一张20米长、写满名字和籍贯的黄纸,但实际上,中榜考生之后的不同人生道路选择,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进程;
图片
图片
昂贵而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和录音带,尽管失真大,信噪比也低,却是抢救性保护中国50余种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载体;
图片
图片
图片
作为商代占卜媒介的甲骨文,其材料的整理过程、刻辞时所遵循的固定语法、符号系统与使用场景,展现了媒介技术如何嵌入古代权力与信仰体系,并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可视“证据”。
《世界记忆:中国回响》让我们看到,媒介不仅是工具,更是塑造社会关系、文化记忆与权力结构的“行动者”。历史中的每一次技术选择,都在为未来埋下伏笔。
图片
档案包含的信息虽有限,然而,本片却借助交互式逻辑和AR技术理念,以一种极简主义的设计思维,为观众打造出丰富的视听沉浸体验。
文字上闪闪发光的重点字句勾画,是对陈旧档案的年轻态赋能;
图片
在大金榜留白处生动展开的漫画风,仿佛打开了档案的多功能扩展界面;
图片
充满童趣和游戏性的甲骨文讲解,就算学龄前的小朋友也能轻松理解。
这些视觉尝试,鲜活了档案的影像体验。
由多种声音素材混录而成的听觉空间,为观众营造出具象的历史时空;
图片
随琵琶节奏律动的简谱音符,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对乐谱和音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,实现了乐谱和音乐的双向奔赴。
这些听觉体验,为档案打造出丰富的想象可能。
图片
记忆是历史的血肉,而纪录片也可以是一种记忆的媒介。
本片通过微观叙事,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,更通过“世界记忆”的全球视野,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坐标。
从“冒名赴菲”到“排华风波”,蔡天保家族跨越百年的书信,构建起华侨跨国的家庭史记忆;
图片
图片
阿炳留下的琵琶曲和胡琴曲录音,不仅是个体艺术生命的延续,也是杨荫浏团队担当文化存续使命的证词;
图片
图片
图片
从1955年周总理“耻辱批示”带来的创伤回忆,到1981年戴安娜王妃婚礼上使用苏州塔夫绸制作婚纱的荣耀记忆,苏州东吴丝织厂的一份份档案,不仅是纺织技术传承迭代的见证,更是工匠精神与传统工艺现代性转型的文化记忆。
图片
图片
个体如星火,这一份份的个体记忆,通过媒介物,转化为集体记忆;这无数的微光,最终汇聚成国家记忆和文化认同。
因此,本片打造的这个“记忆之场”,表面上是多个“媒介物”的物理载体,实则是家国情怀的情感凝聚与意义容器。本片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提供了东方范本。
图片
档案是历史的“声音容器”。
档案工作能存史、资政、育人,是一项利国利民、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。
至今完善保存的1956年到1979年所有塔夫绸生产档案,是后人复现全部工艺流程,继承技术细节,提供创新参考的坚强靠山;
图片
大金榜背后的科举制度,被日韩效仿,并影响了欧洲文官考试,打破了“西方中心论”的刻板印象,证明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深远影响;
图片
上述这些档案能进入《世界记忆名录》,本身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自适应能力。
本片让我们看到,历史从未远离,它就藏在每一片甲骨的刻痕、每一卷丝绸的编织、每一封家书的褶皱里。
图片
图片
当戴安娜的婚纱随风扬起,当《广陵散》的琴声穿越千年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过去的声音,更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脚步声。
正如片中所言:“聪明算不上最强的底牌,和理想同出的时候才是'王炸’。”这份理想,是对文化的坚守,对创新的渴望,更是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真诚信仰。
图片
评论员 司达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